本文作者:访客

人民网安徽频道刊文:基层如何避免舆情?

访客 2024-05-29 16:00:51 70022 抢沙发
人民网安徽频道刊文:基层如何避免舆情?摘要: 每个人都是其言行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基层公职人员亦然。更重要的是,基层处于国家的“治理末梢”,常态化情况下与舆情有一定的疏...

每个人都是其言行后果的最终承担者,基层公职人员亦然。

人民网安徽频道刊文:基层如何避免舆情?

更重要的是,基层处于国家的“治理末梢”,常态化情况下与舆情有一定的疏离和隔膜。一旦被大流量的热点舆情“照拂”到之后,基层又难免惊慌失措。

基层如何避免舆情?这个问题既大又小。

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在前不久的一次高级别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现场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个公职人员避免舆情的总原则:任何公职人员的言行都要同时具备意识形态和依法治国的双重正当性。

对于意识形态这样的概念,基层公职人员是相对陌生的,觉得距离自己很远。但舆情一来,意识形态的刚性和难以转圜就显露出来了。

意识形态的刚性已经载明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并通过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这些法律至少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

比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或许有个别党员干部认为这些只是字面上的表述,但在舆情中就是衡量党员干部言行的“标准”。

在内蒙古开鲁阻耕事件中,涉事镇党委副书记和村委会副主任是最基层的党员、干部代表。在被媒体曝光前,身处如此偏远地区的他们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舆情的主角,甚至被那么多的网民声讨。在后来的官方通报中,他们更被作为“对待群众态度蛮横、言语粗鲁、工作方式严重不当”的负面典型而遭到免职、党内严重警告等党纪政纪处分。这也充分说明,他们的言行也不被组织上认可,关键就在于不符合党的意识形态正当性要求。

意识形态刚性要求之外,他们的言行也不被依法治国原则所认可。村委会副主任还说,“我不给你讲法律,上边让我敛钱,我就敛钱,什么条文法律。”话一出口,他就成了这句话的“奴隶”,也因此“收获”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一份官方通报还表示,“通过县镇村三级协调化解,该村群众已同意采取诉讼方式主张权益解决矛盾问题,确保不再有阻碍翻地整地、贻误农时等行为发生。”换句话来说,法庭见,谁赢谁输还不知道呢。

意识形态和依法治国原则的双重正当性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平时不显露锋芒,一旦舆情顿起,它就会被祭出来惩处“脱轨者”。

从小的方面来说,基层公职人员至少要避免四个误区。这四个误区分别是:幸存者偏差、侥幸者心理、跟从者思维和边远者观念。

第一,要避免幸存者偏差

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想必大家都会有深刻的体认,所以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一些“好勇斗狠”的基层官员就很吃得开,往往被视为“有魄力”、“执行上级决策坚决”。甚至引发其他基层官员的效仿,认为这样做更容易获得晋升。这是一种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人们只看到了还在职位上甚至获得了晋升的“好勇斗狠”者,已经看不见那些已经去位的“好勇斗狠”者,甚至这些去位的“好勇斗狠”者也可能以其他原因免去了职位。这些去位者已经不愿意或者不能发出声音了。

第二,要杜绝侥幸者心理

各个省份警方往往会选择节假日的时候查酒醉驾,这实际上是一场“开卷考试”。但是,从每次公布的典型酒醉驾案例来看,就算是这场“开卷考试”,很多基层公职人员还是考不“及格”。原因何在?就是侥幸者心理作祟。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应该成为一种共识,但还是有那么多基层公职人员酒后开车,有这么几种情况:要么觉得今天晚上交警肯定不会查;要么相信自己酒后平稳开车的能力。但是有侥幸,就有意外。就算交警不查,一旦发生剐蹭事故,酒后开车的事实很容易就会被当事另一方或者到场交警发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身边因违纪违法被处理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侥幸者心理失效的明证,也是反腐工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要摆脱跟从者思维

领导将违规违法的事情交给你办,你办不办?领导让你陪他参加甚至组织违规酒局,你干不干?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答案。单从近年来曝光的违法案例责任归属来看,领导承担领导的责任,跟从者一样会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基层公职人员之所以明知违法仍照办不误,无非这些原因:怕被领导穿小鞋;出事的概率还是很小的;自己奉命而为,出了事自然领导来扛……但是事实是,该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谁也跑不掉。不跟从领导违法,最多短期内晋升可能会受点影响,但是跟从领导违法,自己的仕途甚至饭碗都有可能不保,不得不慎。

第四,要摒弃边远者观念

有些边远省份的基层公职人员总认为,“天高皇帝远”,本地也没有媒体做舆论监督,怎么干工作都行,不会被中央或外地媒体“盯”上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这一传播格局:任何一个传播节点(比如一台手机)都可以将本地的情况传播至境内外的其他所有传播节点并可能引发排山倒海式的舆情。

在移动互联时代,没有内地,也没有边疆,大家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借由不断发生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反复“训练”,即使是身处最边远地区的网民,也开始学会了如何用网络维护自己的利益了。学习效应开始在舆情事件中不断被复制、被传播。

公职岗位,不管是行政编制还是事业编制,都是基层人员一步步努力取得的,奋斗了很久,殊为不易。得来不易,守成更难,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方可立于平稳之地,善始善终。

(作者陈良飞系聊时局特约撰稿人,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00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