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记|一群人与一座城的约定,青年之“新”和城市之“拼”
今天(5月18日),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如期而至。
这是一群青年人与一座城市的约定,连续五年不曾中断,一如既往在上海中心大厦。这里已经是论坛的永久会址,“上海中心”,一个地标的字面,好像隐喻着创新和青年之于一座城的意义。
论坛会场外本文图均为 主办方供图
会场入口处的布置上,错落着一些彩色透光几何块的设计。健步迈入会场的青年才俊们,在经过的一刹,身影会映在这些几何世界中。同那些几何块一样,这些青年是彩色的、独立的,同时又是可以互相契合,可以堆叠在一起创造奇迹的。
青年总是向“新”。
论坛开始前半小时,场内就已经热络起来。有位列此次十大先锋的创业者走过一个个席位,和每一位已入座的获奖者聊上几句。到处都开着局部的“小会”,对于这些站在前沿的青年人而言,“新”与“新”总是互相吸引的。“你们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未来什么时候能规模化量产?”“现在大环境怎么样?”
论坛现场
致力于3D打印技术的上海复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封华,在交流中惊喜地发现同列十大先锋之中,还有做智能工厂的。“所以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有很多互动互创的协同效应可以产生。”这是封华第二次参加Y50论坛,从去年的参与者到今年的获奖者,更是一种激励,希望自己能把创业做得更好。
从十大先锋到十大案例,再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的青年创业者代表,青年人在各自领域的最前沿引领着。
上海时的科技在国内率先研发倾转旋翼载人eVTOL,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空中出行服务,创始合伙人蒋俊说“有折腾才有生命的宽度”。1996年出生的段佳开辟靶向GPCR药物研发新方向,如今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杨植麟2023年创立的Moonshot AI月之暗面,在当年10月推出了全球首个支持输入20万汉字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他在演讲时讲起微软在IBM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说“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
杨植麟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发言时说到,青年人是创新的主力,这一点是有研究支撑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年轻人口越多,它的创新力越强。也就是说,年轻人有创造力不光个体层面,放到国家层面仍然是这样,年轻人口更加具有活力。
城市青年,亦有赖于青年城市。
谈起上海,青年人对这座城市的形容有很多种。成长的土壤、创业的摇篮,抑或是梦开始的地方。OUTPUT数字艺术平台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茵梦从纽约回到上海创业,将国际最鲜艳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一颗未来种子带回上海播种,她说“因为上海一定是全球最前沿的跨学科、跨产业新的力量升起的地方”。
上海对于青年人的创新总是包容的。杨植麟和墨泉生物创始人秦楚汉都提到,上海对于青年创业者的想法非常尊重,且愿意提供空间。从资金到载体,成长中的树苗不乏阳光雨露。蒋俊在低空经济领域深耕六年,而如今他看到中国头部的eVTOL主机厂都在上海,2026年取证,2027年实现商业化,他觉得看得到希望。
先导产业、前沿赛道,青年与城市的脚步往往不谋而合。青年向“新”,城市也在“拼”。
此次论坛上,十大先锋入选代表聚焦新材料、集成电路、基因检测等领域;十大案例涉及生物医药、脑机接口、智慧农业、空中出行等多个产业。而现场发布的《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纵观五届论坛,先进制造、信息服务和生物医药是青年创新创业项目集中程度最高的三个领域。
在这些赛道上,上海准备了足够多的助推器。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在论坛进行政策宣介时提到,大模型赛道上,算力租用的补贴今年第一期超过了两亿元;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到2025年,重点行业智能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500台;智能网联汽车赛道上,已开放超2000公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覆盖面积912平方公里。
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上海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团、上海青年创新创业扶持计划……此次论坛的“一揽子”发布,是青年人在奔赴未来道路上最强力的保障。“一心生二门。”刘茵梦说,青年创业者怀揣着一颗成长之心奔赴上海,而上海打开了希望之门、发展之门,这是她的创业故事和最美的城市——上海之间的双向奔赴。
在今天的会场外,有一台光影记录仪,为与会嘉宾在打卡处定格今日画面。而所有人向“新”而行,更在想象未来的样子。
杨植麟在演讲中说:“我们今天还是在产业的开端,刚做到10的25次方运算,接下来26、27、28、29次方的运算,要有提升,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把这个精力,把这个优先级放在爬楼梯上,不仅仅是看风景。”
产业未来、青年未来、城市未来,总是彼此联结。今日的论坛上可见的是50人、100人,而在未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图灵量子创始人金贤敏表示,上海需要聚集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
上海中心大厦的会场或许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但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秀场上,青年人永远有无限的空间。
郁斐 设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