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孔乙己文学为何热?研究:本质上映射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症候

访客 2024-01-13 11:00:34 39530 抢沙发
孔乙己文学为何热?研究:本质上映射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症候摘要: 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做好2024届高校毕业生...

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做好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指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

孔乙己文学为何热?研究:本质上映射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症候

大学生择业就业存在哪些困境,应该如何破解?2024年1月,《中国青年研究》收录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择业症候及破解之策》一文。研究提出,“孔乙己文学”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迷惘的情绪性反映,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的学历没有兑现“利好”、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对“精英式”定位的现代迷思以及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

该研究选取了16名毕业生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身份多样,分别处于继续读研(博)、顺利就业(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自由职业者)、备考编制等状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处境,该研究对诸多症候心理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和论述,并提供了改善建议。

通过访谈分析,研究指出,部分大学生择业时抱有“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惴惴不安”的焦虑心理、“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好高骛远”的自负心理、“争强好胜”的攀比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

具体来看,考研热以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一些大学生面临就业和深造的抉择时瞻前顾后、矛盾重重。

一位在读物理学硕士受访者自述,在即将毕业时,他既通过了考研初试,又得到了意向单位某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但意向单位要求签三方的时间正好是他要参加考研复试的前一天。因此,他征求了家长、导师、亲朋好友等各方面的意见,最后经过一番挣扎选择了放弃工作,继续读研。但他不知道这个选择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担心研究生毕业后工作更难找,错过了当前这个就业机会。

另外,很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因过度的矛盾焦虑而产生挫败、畏惧等心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缺乏信心,勇气不足,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够,不敢大胆推荐自己。

一位硕士毕业生自述,他刚参加完第一轮面试时自我感觉很不错,觉得二轮面试应该稳了,但当他得知一起参加一轮面试的全是名校毕业生甚至还有一位博士时,他觉得这次面试肯定“黄了”。当他准备放弃时,接到了二轮面试的通知,但他却一点也不激动,觉得自己肯定只能“陪跑”,没想到最后得到了这份工作。

研究还指出,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秉持较高期望值,宁愿在大城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地争抢一个岗位,也不愿意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去施展才能。以及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出现攀比心理,比城市档次、比薪资水平、比岗位高低、比福利待遇等等。在攀比心理驱使下,即便是找到符合自己预期的工作,也会因为别人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一位正在备考编制的受访者称,自己从小就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是其他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我从县城考到北京来上学,就是想有机会在这里立足”。但现在看来,太难了。因为自己的专业课成绩总是班级第一,期待值较高,拒绝了几个在别人看来很好的offer(工作录取通知)。反倒是,班里成绩不如她的同学都纷纷找到了工作,而她也错过了应届生的身份,目前在备考老家的公务员考试。“现在想想,当时确实太自负了。”

一位电子信息在读博士自述,她的同门师哥在毕业时拿到了大学辅导员的工作,因此她觉得自己到时候毕业至少能去大学当个辅导员。但当她毕业时,有的高校辅导员岗位已经开始招聘博士,这让她非常被动,无奈只好继续读博。

研究还发现,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缺乏独立性,过于依赖学校和家庭,产生“缺乏主见、依赖他人”的择业倾向。还有部分大学生屈从于同辈文化,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择业中往往忽视自身的想法、能力和条件,而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热门职业,以迎合父母、亲朋、师长及社会的期待。

一位备考编制的本科毕业生表示,大三是她最为焦虑的一年,因为要面临升学与就业的抉择。班上很多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她也想试试,但家里人想让她毕业以后尽快找个工作稳定下来。她当时既没办法安心准备考研,也没办法安心实习,导致毕业时研究生没考上,实习单位也没能留下来。“现在我仍是‘考编大军’中的一员。说实话,我自己也没想好我到底要干什么、能干什么。”

为何会出现上述的择业症候?该研究认为,一方面是学历没有兑现“利好”,即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十余年的学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毕业季”应成为“收获季”,将学历“兑现”,知识“变现”。部分取得硕博学位的毕业生,择业心理预期提高,不愿从事本科生门槛就能从事的工作,认为应与本科生薪酬水平拉开较大差距。但在实际择业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要从基层工作开始做起,起薪标准也相对较低,实际工作岗位同所学专业不对口,高学历在工作中无法立竿见影地兑现为高职位和高收入,这就容易造成“学无致用”的直观感觉。

另一个原因是“精英式”定位的现代迷思,即从社会、家庭再到同辈,一路被灌输“精英”式定位,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这种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让部分大学生在多重束缚下迷失了自我。

第三个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即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毕业生压力倍增,象牙塔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所需,骨感的现实已经支撑不起丰满的理想,此时拿“孔乙己”来自比自嘲,寻求共鸣,既是从中找寻慰藉,更是借此释放压力。

为破解上述症候,该研究提出了多条建议,例如借助实习机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前了解所学专业或将从事行业的职业前景和就业形势,增强就业适应力,减少“闪辞”现象;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状下,高校毕业生要抛弃“世俗眼光”,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时代 大潮之中,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选择工作岗位;学会排解社会“评价”的压力、家庭“期盼”的压力、同辈“内卷”的压力。

至于学校方面,高校的专业课教育应把专业技能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了解本专业对口的相关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现实要求。

家庭方面,父母应摒弃功利性教育方式,多关注子女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不再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子女身上。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当降低对子女的就业预期,树立正向积极的就业理念,缓解子女的就业压力。

社会方面,该研究建议,一是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利用好招聘“云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数据库,畅通供求信息,用失业保险做好兜底,发挥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作用。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通过学费补助、基层补贴、边疆补助等方式激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二是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相关部门应出台创业小额贷款、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等相关政策,让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无后顾之忧。三是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坚决摒弃性别、学校、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营造公开、公正的环境,使大学毕业生在行业、职位、地区等方面拥有更广泛的选择。

研究总结,“孔乙己文学”具有复杂多样的生成逻辑,本质上映射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症候,是部分大学生“自我调侃、情绪宣泄和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对待这一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努力,同题共答。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953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