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内陆成为“沿海”,一座西部城市的开放样本
11月22日,初冬的南京,梧桐绚烂,江风微凉。
但绵阳“文化三推”南京行的现场人山人海、热火朝天。
活动现场,身穿红黄萌狮套装的机器狗大方迎客,还时不时跟大家打招呼。如此聪明可爱的机器“团宠”,让南京市民忍不住排队跟它合影。“快,帮我合个影!”“我也要!”……
这样的同框,让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学之都,与绵阳这座科技城,交叠在一起。又仿佛历史与未来的交叠。
绵阳“文化三推”南京行的丰富呈现不止科技。
憨态可掬的熊猫文创,草编、羌绣、剪纸、水磨漆等非遗技艺,展示文化之厚重;绵阳作为李白出生之地,还展示了李白诗作及系列文创产品、文学作品,透出文脉之绵长;此外,饱含绵阳风味的米粉、蜂蜜、决明子荷叶茶等老字号、地标农产品,尽显物产之丰富。
眼前的包罗万象,让沿海大省省会南京,对绵阳这座西部城市刮目相看。现场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叹:“绵阳原来有这么多好东西!”
绵阳的开放,如一片丰饶的大海。
开放
无处不在
从今年3月初春至11月初冬,绵阳“文化三推”先后走过了厦门、杭州、青岛、重庆、昆明、西安、石家庄、南京8座城市,接下来还将走进广东深圳。
“文化三推”即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产品推销活动。于绵阳而言,从近年来的“城市三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到“文化三推”,打开了多维向外推介自己的窗口。
这背后是“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的开放理念。跨群山、越江海,扩大朋友圈;拓市场、谋机遇,开拓合作通道。
与“文化三推”交相辉映,“绵品出川”乃至“绵品出海”同样是“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
11月15日,借第二届ACE2024亚洲餐饮展览会的东风,绵阳开展“绵品出川”济南行活动。60余家企业携300余种“绵阳造”惊艳亮相,全方位展示优质品牌、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展营销网络,叫响“绵阳品牌、中国品质”。
近年来,绵阳不断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工作,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区域品牌,这些品牌以“绵品出川”为桥梁,在一次次“走出去”中,成功“破圈”“建圈”与“出圈”。
通过“文化三推”“绵品出川”等对外展示、自我增值的“赛道”来“盘活”绵阳资源,通过政策与改革的“双轮驱动”,不断拓展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40年前,中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提出,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加之之前的五个特区也全部位于沿海,所以很多人认为开放等于沿海。
这也是缘何“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绵阳以开放之姿,一次次从山到海。
另一方面,开放也是一种内在精神。开放,不仅是奔赴外面的世界,还要哪怕深处内陆,也要让自己不像一座内陆城市,成为“全新的沿海”。
为此,绵阳不断探索搭建各种高水平开放平台,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平台。
今年是科博会成功举办的第12个年头,绵阳着力打造科技交流、成果展示、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旨在以“科创引领”开辟新赛道,以“新质转化”塑造新动能,以“开放合作”汇聚新资源,推动形成“以科兴会、以会促产、科产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
在绵阳,构建开放平台是全方位的,不止线下平台,绵阳还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创新资源,部署“云上大学城”和“云上科技城”两大抓手。
“云上两城”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云上”交流平台,以创新为引擎、项目为载体、机制为保障、政策为支撑,让来自高校的顶尖科学家、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入驻。
今年,“云上两城”新引进7所知名高校、6个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已累计入驻知名高校33所、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团队35个。
从文化到商贸,从科技创新到成功转化,在绵阳,开放无处不在。
开放
“无中生有”
九章计算机、行星际闪烁监测望远镜、新一代国产龙芯CPU、爱因斯坦探针空间科学卫星模型、引力一号火箭模型、玄武大模型……1000余项高精尖展品,悉数在今年科博会参展,让人们看到未来的样子。
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历程,创新与开放一直互为表里、相互耦合。绵阳以开放之姿,在多个新兴产业实现了“无中生有”。
今年是低空经济元年,“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研究机构测算,去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2万亿元。
头部城市不愿错过这个战略新兴产业:上海公布了《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目标是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深圳提出到2026年,低空起降设施由249个增至超1200个,加快建设全球首个完备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
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你追我赶,人们开始很难相信中小城市可以在激烈竞争中破局。但绵阳通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成功“无中生有”。
2013年,绵阳首个通用机场规划选址北川;2014年,绵阳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正式设立。北川通航特色小镇按照“产城一体”和全产业链要求,形成了通航+研发制造、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的协同发展思路,与北航、厦大、电子科大、58所等央企、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2023年北川通用机场全面完工,同年,绵阳无人机产业集群入选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更高的苍穹属于航空航天产业,同样是北京、西安等大城市角逐的主赛道。按北京公布的规划,北京将进一步深化“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到2028年形成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
大城市群星璀璨之间,绵阳通过种一颗“星”,长出一条空天产业链,又一次“无中生有”。2020年,绵阳引进商业SAR卫星领军企业天仪卫星,2021年建成了西南首个智能卫星工厂。
经过4年培育,绵阳基本实现商业航天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以“卫星工厂”为链主,上游沿链发展空间飞行器、火箭发动机和整箭研制产业,下游沿链发展太空服务、卫星数据应用等产业,逐步构建起商业卫星研发制造、发射组网、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微观尺度的“无中生有”,与宏观尺度一样令人澎湃。
两款“绵阳造”创新核医疗设备在今年科博会闪亮登场,展示了这座城市在核医疗产业的深厚实力。
其中,中广核的“和质”质子治疗系统,利用质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质子束进入人体,“定点爆破”肿瘤细胞的同时可更好保护人体正常组织。另一款e-Flash新一代放疗设备以超高剂量率的电子射线对肿瘤进行毫秒级的辐照,在破坏肿瘤细胞的同时大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无中生有”始于园区。国内专门以核医疗为主的产业园区不多,其中一个就在绵阳。中广核技质子医疗装备制造基地是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引进的龙头项目。通过院、地、企一体联动,绵阳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引进项目17个、总投资200多亿元,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集群成功列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科博会,绵阳同期举行“1+6+N”系列产业合作活动,集中签约68个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超68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激光、核医疗、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五成。
开放,就是不给自己设限。瞄准多个新兴产业“建圈强链”,绵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精彩还将继续。
开放
直济沧海
绵阳,兴于开放。
20世纪60年代,因为三线建设,涪江有线电厂、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等现代工厂在绵阳拔地而起。群山连绵间,坐落着的是中国两弹城,包括邓稼先在内的9位“两弹”元勋和成千上万的老一辈科技精英,在此“为国铸剑”。
彼时,绵阳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接纳了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才,也让开放与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与国内外环境变化,不沿海、不沿边的绵阳深刻认识到: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于是我们看到一场场从内陆到沿海,从沿海到内陆的双向奔赴。
在人才、资本、创新等要素高速流动的今天,无论是引进来的开放还是走出去的开放,都离不开提高接联性,拓宽联通渠道。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及连接线上的重要支点城市,宝成铁路、西成客专纵贯绵阳南北,建设中的绵遂内铁路将为绵阳搭起“十字型”高铁枢纽骨架。
2023年以来,绵苍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目前,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达到1223公里,形成“2环9射9联”的高速公路布局。已建成12条(段),通车总里程达到709公里,成为四川首个突破700公里的地级市,九绵高速明年即将全线通车。
绵阳南郊机场也不断加密航线,提高通达度。今年6月,一架波音737货机从绵阳南郊机场飞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标志着绵阳正式打通全货运航空通道。
陆空携手,绵阳实现了从“线”到“网”的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交通网呼之欲出。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建不断完善,让绵阳这个内陆城市可以更快地连接沿海。这背后,是绵阳开放活市的具体体现。
除了交通,绵阳还通过精准有效开展大招商,持续打造开放大平台,全面优化开放大环境,构建全面开放格局。
绵阳对开放的探索一以贯之,也不断拓宽开放的内涵。开放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姿态,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化,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绵阳,开放是基因,也是习惯。
在这样的基因和习惯之下,科技创新要素不断积聚;产业“无中生有”,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城市文化不断沉淀,城市品牌不断擦亮;这些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生态,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活水。
很多城市、很多人感觉“绵阳不像一座内陆城市”,是因为绵阳的开放,让这座深处内陆腹地的城市,拥有了“海的模样”。
在绵阳“海的模样”中,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样子,看到开放,看到创新,看到进取,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勇往直前。
奔向大海,拥抱大海,也成为“大海”,这是绵阳为所有内陆城市贡献的开放样本。
(文中图片来源:视觉绵阳)
编辑|蒙锦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