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提出“零门槛”转专业,央媒:不是鼓励盲目追热门
最近,我国多所高校提出“零门槛”、降低门槛转专业。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宣布了更为灵活的本科转专业政策,“专业自由选”“可转多次”“文转理工”“医学类与非医学类打通”等等,和以往相比,可以更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高校在招生季发布这样的利好消息,无疑会更好吸引学生报考。一些考生和家长对此的理解是,“先不必在意专业,进大学后再转进热门专业”。新政策的推出,会不会让更多学生今后涌入热门专业?其实,这样的解读存在着偏差。
大学推出转专业政策的出发点,并不是鼓励学生盲目追逐热门,而是给学生更多持续探索、认知、发展自己的空间。如果进大学后,发现短期认知不足、专业不适合自己,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情况,申请转入更适合的专业,从而提高专业满意度,通过专业学习拥有社会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提示注意的是,大学推出“零门槛”转专业政策,所谓“零门槛”“自由转”,是针对申请而言的。在申请转专业时,不再有GPA(学绩点)以及限定选择转入专业等限制,任何专业的学生不论成绩如何,都可以申请转专业。但是,转专业能否成功,则要看转专业考核的成绩。每个转入专业将对申请者进行考核,按照转入计划录取优胜者。应该说,从转出端来说是“零门槛”,转入端则是有要求和上限的。
这意味着,学生仍需学好本专业,在转专业综合考核中排名靠前才能转入申请专业。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需要分析能不能学好专业。近年来,有的考生和家长受自媒体“网红”影响,盲目追逐有“钱途”的热门专业,志愿填报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情况。进校后学生可能会发现,根本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一专业。盲目追逐“热门”,却掉进了“热门”的“坑”。
填好高考志愿,必须“知己知彼”,“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知彼”则是了解招生政策、学校专业信息。最近,教育部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有专业介绍、志愿推荐、心理测评、就业去向等多种功能。这主要是为了让考生掌握更全面的信息,补上填报志愿的“信息差”。
帮助考生更好地“知己知彼”,提供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通道,有助于避免填报志愿时盲目跟风、从众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想法,甚至代替孩子花高价请咨询师咨询,如此填报的志愿,就不是学生志愿,而变为了家长志愿。未来的路,还是要学生自己去走。
不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因为“热门”的概念一直在变。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看,淡化“冷门”“热门”概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也要求大学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通过实施转专业等政策,提高每个专业的质量,把专业办出特色、办出热气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