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同济研讨马新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加强马新观建设成共识

访客 2024-05-26 16:00:16 62228 抢沙发
同济研讨马新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加强马新观建设成共识摘要: 2024年5月25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学术论坛举办。来自清...

2024年5月25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学术论坛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等二十余所国内重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议题深入研讨。

同济研讨马新观与新型传播融合发展:加强马新观建设成共识

论坛现场。

与会专家在研讨中一致认为,要将马新观教育贯穿到新闻传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更要促进其与新兴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谈到,面对当前媒体传播结构的显著变化和国际传播环境的新态势,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促进其与新兴媒体技术的融合,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科体系、培育具有本土特色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以及加强和扩展新时代的主导思想和舆论至关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指出,随着数字媒体的高速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担负着新使命与新要求。新闻院校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新闻立院,新闻立学。他进而强调要培养时代新人,指出新闻院校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员和过程的全覆盖,要坚持用马新观铸魂、励志、导向。同时要将坚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学术研究方向,只有把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民族、社会,乃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学术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尹韵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实践需要现实基础的支撑。他进而提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验不仅要紧贴中国实际,而且要紧贴世界前沿,连通中外沟通世界,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要警惕“新八股”“洋八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的影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认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业已成为中国传播场域的主流话语,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理解框架,放在中国语境下进行“在地化”考量,才能真正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真谛。在传播格局改变和世界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做到“专业共识-社会共识-人类共识”的三种“连通器”的共识连接,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广义新闻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为中国和世界提供理解“总体性社会事实”的意义框架。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教授围绕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建设与发展展开演讲。他认为我国新闻传播知识体系以“人民性”为逻辑起点,以新闻传播实践为历史脉络,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放眼技术变革大趋势下,与时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纠偏、解放”的价值意义。我国传播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流思想,从技术逻辑、媒介逻辑、行动者网络逻辑的三种逻辑维度理解未来的传播趋势,同时,提升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技术迭代时代下的关键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教授谈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破局。他介绍团队在调研中的实践发现,目前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存在建设思路不清、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方案不明以及内外协调不足四个现实困境。他强调,在“信息找人”的新媒体时代下,需要继承“全党办报”的历史底蕴并向“全党办媒体”的方向创新。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创新是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有效之法。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学科融合发展上的尝试。学院目前融合自身在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与实践方面的经验优势,结合学校在建筑、城规、设计等学科方面的资源优势,以“马新观”为指导,以“全媒体”为特色,聚焦媒介文化、智能传播、城乡传播和视听传播四大研究方向,致力以“人文-技术-艺术”为教学宗旨,培养“能说-能写-能演”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学院在拓展马新观团队、马新观课程建设、马新观校际交流以及产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形成筑牢核心、走向交叉、走向新兴、走向田野的新尝试。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222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