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植发经济乱象频生:存活率成谜、维权难,有人欠下万元“植发贷”
【央视曝光植发经济乱象频生】这几年“植发经济”火热。在地铁、公交、电梯、户外大屏、社交平台上,关于植发的广告随处可见,瞄准“头顶生意”做文章。然而,动辄数万元的植发消费背后,市场乱象、消费纠纷频频出现。有些被广告吸引的消费者,最终发现植发效果很难达到机构宣传的程度,想要维权时却发现举步维艰。
植发机构承诺毛囊存活率95% 实际远达不到
距离植发手术已经过去了一年,深圳市民张女士还是没能拥有自己设想的完美发际线。给她做手术的医疗美容机构曾承诺植发毛囊存活率能达到95%,但现在却告诉她“毛囊生命力不够,他们也没办法”。
张女士:种植过的地方很多毛囊没有存活,也没有长出新的头发。他们说是我本身毛囊生命力不够的原因,但是我觉得我才20多岁,连我都达不到这个毛囊存活率,那一开始劝我买的时候就不应该承诺有95%的存活率,有种货不对版的感觉。
苏州市民武先生也有类似遭遇,对他来说,机构承诺的95%的毛囊存活率肉眼可见达不到,因为头顶区域在两次植发后仍然有大片秃顶。当他去年再去补植时,发现给他植发的苏州新生医疗美容门诊部已经人去楼空。
记者查询发现,新生医疗与另外三家国内植发机构被市场称为“植发四大家”,该机构总服务客户资源达20多万人,但在去年关闭了全国所有门店,草草收场。记者联系到曾在苏州新生医疗美容门诊部工作的刘女士,她告诉记者,公司还拖欠着她部分工资,不少消费者购买的服务无法得到履行,想要维权也找不到负责人。不仅如此,公司还引导顾客贷款植发,一些消费者还在继续偿还植发贷款。
植发机构前员工 刘女士:好多客户没有钱,就会给他们做网贷,利息很高,贷几万元可能有好几千元利息。交了钱,但是头发没有做成。
毛囊移植存活率难以鉴定 消费者维权难
专家表示,植发手术效果因人而异,而且毛囊移植存活率通常难以鉴定,所以难以对植发的医疗机构进行责任认定。
记者梳理和植发纠纷相关的法院判决书发现,只有少量判决直接认定医疗机构违约。主要原因是,几乎没有机构能做毛囊移植存活率的鉴定,在程序上难以对植发的医疗机构进行责任认定。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有些植发广告容易放大脱发的严重性和植发的作用,客观上存在渲染焦虑的效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