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派指标,村支书无奈办20张执照?人民锐评:形式主义累死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山西大同阳高县在落实“市场主体倍增”计划过程中,存在造假现象。上级单位将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向下层层摊派,最后分到村里,有村支书名下甚至注册20多家市场主体。
类似现象不是孤例。不久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就有“层层加码摊派经营主体增长任务”现象。类似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不仅严重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那些“注水”的数据、不实的信息,还可能对上级部门科学正确决策产生严重误导。
某村支书名下的部分经营主体。图片来源:央广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是“穿针引线人”,本身就不容易。倘若“针”上线头过多、过杂、过乱,又绷得太紧,基层干部难免疲于应付,最终只能通过各种手段糊弄。有基层干部就直言,很多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官僚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累死人”。官僚主义催生形式主义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为促进经济发展、激活市场活力,确定适当的市场主体增长指标本无可厚非,但考核指标,必须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科学有效设定。倘若搞“拍脑袋”“一刀切”,甚至为了所谓政绩好看搞摊派,就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举一反三,上级部门在制定目标、采取举措时,应再多些实地调研,多倾听基层意见;多些冗余空间,考虑地方实际,少些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要求;多些帮扶指导,明确发展重点,少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多些政策支持,帮助解决问题,少些层层加码的急功近利;多些“怎么办”的细则办法,为工作提供抓手,少些只要结果的生硬通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工作往实里做,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为群众服务,为发展赋能。
进一步讲,更好激发基层市场活力,不能只关注“数字”,还是要在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持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为新设立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服务;推行简易注销,提供免费帮办代办等服务……把务实举措做到位,为经营活动夯基筑台,市场活力的一池春水必将“自然上涨”,而无需“人工添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