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学是公共资源 不该封闭起来 原因竟是这样太无奈了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关于自己跨栏入校,和保安比赛跑步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关注。
李植在文章中表示,北大自2008年起开始进门查证件,此前北大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
李植称,那时候虽然查证,但是门口并没有现在这样的闸机和人脸识别设备,所以有证件的师生和家属,在进门的时候摇晃一下手中的工作证、学生证、家属证,就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行,保安很少过问。我认为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断然拒绝查证新规,从而也就与门口保安出现过多次摩擦。
后来北京大学门口安上了闸机,但是由于不接受被录入人脸识别系统,李植也一直是通过翻越闸机的方式进出校园。李植认为:北大的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
北大回应:正有序推进开放,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据北京日报,记者21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正在有序推进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
对此,北大表示,该校推出多种举措服务,保障校内外人员入校。
1、保卫部、计算中心、校友办公室等联合开发各类人员预约入校系统,开放校外人员多渠道入校服务。
2、自主研发校门小程序应用平台、闸机数据管理中心、游客数据服务平台等,为校门服务来访人员提供多种入校核验方式。
3、强化校门执勤保安员服务培训,突出接待程序、风纪风貌和问题处理,提升校外人员通行效率,注重优化来校体验。
4、建立保障出入校工作的数据小组,24小时提供专业保障,为入校核验、值班值守、来访应诉等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5、运用数据治理,测算人员出入、存量情况,综合校内活动、校园容载能力等因素,动态调整入校方式、入校人数规模等。
6、为校内宾馆住宿人员、参加各类活动人员等提供多次出入校服务保障。
7、正在自主研发出入校服务平台,为各类来校人员提供多方式、多条件入校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人员入校需求。平台计划2024年新学期启用。
8、进一步了解元旦、寒假期间社会人员入校参观的需求,结合校内具体情况,在参观名额、入校方式等方面进行适度灵活调整。
据了解,北京高校正在有序开放校园,截至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刷身份证入校。
高校校园是否应更开放?专家称在实际操作上不存在困难
在微博话题你觉得高校该不该对外开放的投票中,占比最多的是适度开放、合理安排,其次是支持开放和不支持开放。
据红星新闻,12月1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学本身就不应该是和社会脱节的,大学需要从社会上汲取养分,而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进入大学参观、与大学接触的过程本身也是提升国民素养的过程,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很多人认为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不具备完全向社会开放校园的条件,这一点我个人是不认同的,毕竟还有那么多比清华北大更知名的世界名校,也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储朝晖表示,说到底还是管理理念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上其实并不存在困难,很多大学管理者认为不开放校园,就把所谓的风险屏蔽在了校园之外,但实际上这么做的弊端是更多的,等于将大学和社会进行了某种割裂。
对于校园开放后的安全问题,储朝晖认为,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生属于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更强,同时校园也可以通过引导和优化管理人员分布的方式来保证校园内的秩序和安全。现在是法治社会,谁也不会说专门跑到校园内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反过来说,想做违法乱纪事情的人,他在哪里也都会做,和在校园内与否没有关系。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对记者表示,绝大多数高校都建设在城市中,属于整个城市的一部分,而高校往往也占地面积较大,从公共资源利用角度来说,高校开放校园更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活力。比如说,市民晚上去学校内散个步,或者去操场跑个步,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学校和社会交流的过程,像很多国外的高校,本身连围墙都没有,就是和城市有机连接成一体的。
此外胡刚认为,开放校园可以加强学校和社会思想上的连接。大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资源,一些讲座、课程可以向普通人开放,这本身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不应该把大学封闭起来,这样也会造成大学和社会的脱节。
胡刚表示,站在高校管理者的角度,校园封闭化管理当然是最能保证校园安全和秩序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大大浪费了高校应该发挥的社会价值。所以这也更考验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在保证校园秩序的同时,发挥高校的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