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消化系统疾病风险仍被低估,快速老龄化带来更大挑战
3月30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的首届消化健康创新发展大会在南京召开。多名国内外消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公众健康素养提升、消化专科建设、医疗均质化发展、政策保障等维度上,探讨消化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国民认知度低、风险被低估的特点。在疾病防治与管控方面,需要公众乃至全社会加以重视。
他还强调,我国消化系统疾病人群基数大,基层诊疗能力无法满足基层百姓的需求,存在消化内镜诊疗体量供不应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难点。相关方面需加强基层帮扶,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资质认定和队伍建设等。
谈及公立医院消化专科的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主旨发言中提到,我国公立医院已从总体资源不足转为过剩和不足并存。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老龄化,老年人受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类健康危险交织影响。消化科等专业学科,随着老龄化进程,应动态调整,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 (主办方供图)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认知度低
在3月30日举办的首届消化健康创新发展大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陈旻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等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了相关主题的发言。
陈旻湖表示:“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国民认知度低、风险被低估这一‘两高两低’的特点。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症状看似轻微,甚至无关痛痒,但如长期放任不管,任由疾病进展,则有引发癌变的可能性。
他还称,有的疾病认知可能提高了,但是公众的行动力还跟不上来。比如,近几年在媒体的传播下,大家知道绝大部分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率”还是不高。因此,在疾病防治与管控方面,还需公众乃至全社会对消化系统疾病加以重视。
以消化专科建设为抓手,促进供需匹配高质量发展
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该模式是各地医院建设消化专病中心的主要诊疗路径。陈旻湖认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专病中心与普通门诊相比,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牌子,一套人马”,消化专病更多以临床实践为导向。当下,全国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MDT模式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偏多,但是在一些消化慢病中的应用较少。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其在各医院的普及和在常见的复杂性消化系统疾病上的使用,不断完善消化系统疾病的慢病管理,让更多有消化系统疾病难题的患者获益。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
就我国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认为,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公立医院,不仅要发挥医学技术治疗的龙头作用,更应该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龙头。而且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除了遵循现在正在做的,也应该紧抓“高质量的健康产出”“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质量的供需匹配”这三方面。
李玲提到,我们还要重视公立医院高质量的供需匹配。她解释称,我国公立医院的资源已从总体的资源不足变为过剩和不足并存。目前一大挑战就是快速的老龄化,比如,癌症已是一种常见病,消化道肿瘤尤其多,年纪大了以后,消化道功能下降,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类健康危险因素交织严重影响健康。消化科等专业学科,随着老龄化进程,应做动态调整,促进供需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平衡。
基层诊疗能力不足,医疗均质化发展是方向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年版)》显示,农村地区食管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但《中国县域医院消化内镜基本情况调查(2021年版)》显示,调查中29%的医院未开设消化专科,13.5%未开展消化内镜,三、四级内镜技术县域开展率不足25%。
陈旻湖介绍,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基数大,基层诊疗能力尚不能满足基层百姓的健康需求。存在消化内镜诊疗体量供不应求、医疗资源配置不均、专业人才短缺、医疗质量亟待改善等难点。对此,学会及上级医疗机构需积极加强基层帮扶工作,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资质认定和队伍建设等,多措并举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断扩大消化健康基本医疗受益面,除了紧抓基层医疗团队建设,还需更多国家力量的参与和推进。李玲认为,要实现“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做到“三医合一”,期待能尽快在国家层面建立改善治理体系的机构。而健康新质生产力,有待于医疗人员在实践中的努力,相信依托国家的制度优势,基于数字化的赋能,未来定能给公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和健康保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